中国休假制度几经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行每周休息一天制度。到1994年,休息时间演化成别具特色的“大小周末”,大周末休息两天,小周末休息一天。再到1995年,双休日正式诞生。把单休日改为双休日,老百姓无形中增加了52个假日。
“分散式休假”代替“黄金周”?
目前关于放假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挪假”,将假期和双休日等结合;一种是“分散式放假”,在放假总天数不变情况下,将假期分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不仅休假天数在变化,每天的工作和休闲时长也在变化。《休闲绿皮书:2016-2017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基于2016年和1996年及其他年份的北京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调查数据表明,2016年,北京市民平均每天工作时间相比20年前减少了27分钟,有了更多休闲时间。
“中国休假制度的调整,无论是趋势上还是方向上都是正确的,和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相吻合,也符合国际大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对记者说,“黄金周”刚出现时,正契合了中国经济持续上涨期;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升级,休假制度也需要探索调整。
总的看,随着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及国家假日制度改革,居民全年拥有越来越多的休假天数。统计显示,全国法定假日和周末休息日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约60天增长到目前的115天,占全年的比例超过31%。也就是说,中国人每年有近1/3的时间在休假。
上世纪70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后,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被称为“收入-幸福悖论”。经济学家们将人们休闲时间分配方式进行计量分析后发现,其与国家产业效率、人均GDP存在相关性。
专家对记者表示,进入新时代,人们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不仅关心“黄金周”,而且关心怎么把假期休得更好,通过休假提升幸福感。因此,进一步完善休假制度、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提升公民休闲质量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定假日和周末休息日由约60天增长到115天,假日天数逐渐增多,休假制度日趋完善,休假质量不断提升
“共时化”休假现象突出
最近,身边不少人在规划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小长假去哪儿玩。端午节假期源于2008年,从这一年起,国务院规定清明、端午、中秋等3个传统节日放假3天。如今,不仅是节假日,很多人还会选择在双休日进行短途旅行、游览参观。
他建议,在基本实现带薪休假制度前,最好保留全年3个“黄金周”,释放消费能量。在基本实现带薪休假制度后,可以淡化“黄金周”概念,并将放假时间以立法形式稳定下来,分散开来,不要每年搞“搭积木”式的东挪西凑。
2008年,“五一”法定假期从3天改为1天,意味着“五一”黄金周被取消,同时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假期。这标志着假日制度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因素。
假期结构本身也是一大问题。“将人们在同一时间集中到同一地方休假,这种‘共时化’是中国休假制度中的一大特点。”王琪延说,例如“黄金周”,会导致旅游景点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时间内迎接大量客流,导致人们体验下降。解决策略应该是“分散化”,分散人们的休假时间和空间。但是,如果没有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作为基础,取消“黄金周”将可能导致一些劳动者的正当休假权受到威胁。
本报记者 张一琪 彭训文
同时,如何通过休假帮助人们更好休息,制度层面探索也在进行。2013年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推行带薪休假制度”。2015年8月,国家明确鼓励弹性作息,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2.5天休假模式”开始在一些省市施行。
魏翔认为,带薪休假难落实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买不起假”。从短期看,可以通过监管部门监督企业切实履行带薪休假制度;但从长期看,提升劳动者劳动效率才是最重要的。这需要国家加大社保、医疗等福利保障力度,企业加大对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同时提高创新水平、提升生产效率。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