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萌的《丝路方舟》运用不锈钢喷漆,塑造出了一艘由飘扬的蓝丝带构成的小船,象征丝路方舟承载着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由辉煌的过去驶来,向繁荣的明天进发。许正龙的《飞龙》将代表着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飞机与代表华夏民族的龙头巧妙结合成为一体,寄意中国与地区的共同腾飞。与飞龙相对应的,朱雀是汉唐时期的四神之一,同样代表了古老的中华文明,郅敏的《天象四神—朱雀》即是对我国古代天地观念的表现与致敬。作者运用金属、陶瓷材料,制作成了一叶“纤毛毕现”的巨大朱红羽毛,使观者由此联想到南方神鸟的硕大、艳丽与炙热。陈克的《祝福奥运》是一件不锈钢面贴金箔的动态雕塑,利用了千手观音的造型,最前面的主体形态简洁概括,人物的两只手分别托着五环、拿着橄榄枝,后面造型优美的众多手臂可以随着风力或人力作用有节律地交错摆动,就像是舞蹈千手观音的再现。同样可以利用外力舞动的公共装置艺术还有戴耘的《清风扇舞》,作者将百余把铜制的蒲扇置于长钢筋顶端,清风徐来,这些前工业时代的用物缓缓扇动,在艺术领域继续诉说着它们曾给人类带来的清凉,同时引起老一辈观者对曾经日子的无限追忆。
著名艺术家、批评家鲁虹数年前曾大声疾呼:“要重建艺术与社会的联系”。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对所谓精英艺术的解构,是一种能消弭艺术品与民众疏离感的艺术形式,可以打破艺术这一概念在普通民众心目中孤高自诩、目下无尘的印象,成为联系艺术与社会的重要桥梁。本次展览中的许多作品,正是选择了构建开放艺术空间的办法,无声地邀请观者进入,使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作为观看对象,而是与民众真正互动起来。
《云上的我》 王少军
王檬檬的《迷局》即利用玻璃材料搭建了一个10米乘10米的迷宫,既不破坏周围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又可供人们切实进入其中进行游戏。武小川与崔凯敏的方案《大秦岭》,拟使用有多媒体影像投射的LED版以及镜面不锈钢建成类似秦岭起伏的建筑空间,作品的外部将成为播放梦幻图景的巨大银幕;内部可供通行或休闲,不锈钢映出的人影为这个空间增加了趣味性。上述艺术空间有意吸引公众观赏和进入互动,由此,公共艺术作品卸下冰冷疏离的外壳,成为了公众日常生活中开放、包容、共享的一部分。戴耘的《咖啡屋》考虑到现代都市飞快的生活节奏,用红砖、水泥、钢筋龙骨作为材料,建造出放大版的咖啡杯、盘、匙组合,内部提供砖石座椅,以便民众休憩、喝咖啡、聊天等,构造出了一个具有超现实主义感的公共娱乐、休闲场所,为民众提供慢下来、静定下来的功用空间,同时将民众的街边闲坐、约会聚会等移入了一个更加优雅、有趣的场域中,无形提升了居民的审美品位,培养城市的美学气质。姚艳玲的方案《开拓的空间——黄》也是观赏性、参与性良好结合的例子,作者用镂空的几何形钢板搭建出一个立体形态,实体与镂空部分从不同角度看,会呈现出许多张不同的抽象面孔。人们可以穿梭于镂空部分,进入这些脸孔的“头脑”中,成为这件作品的一部分。
独具匠心的内省和思考
从艺术角度来看,印象主义到现代主义,具象艺术的统治地位被逐步瓦解,再到由杜尚开启的观念主义与现成品艺术的勃兴,前卫艺术仿佛更倾向于抽象表现。然而,具象艺术并非退出了历史舞台,它在当代雕塑中以或戏谑或满含深意的新形式存活了下来。本次展览中呈现的当代雕塑,大都造型独特可爱,易使人产生亲近感,但绝非故意迎合多数人的审美,因为它们全都深蕴作者想要传递给观者的、更深层次的内省与思考。
本次展览评审委员会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孙振华认为,此次展览在构思与布置中始终强调作品与公众的互动性,从而迈出了西安真正将公共艺术纳入城市空间的第一步。这样的公共艺术区,会真正推进公共艺术与西安古城的交融,在西部地区具有引领意义。
从国外公共艺术的实践角度看,法国埃菲尔铁塔、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等今日看来的不朽杰作,在设计投建之初,均遭到了民众的强烈抗议,这表明真正的艺术总是超前于大众审美,并不遗余力地带动大众审美向更高层级跃进。本次展览中的有些公共艺术作品方案巧妙运用了一些民众喜闻乐见的元素,引发民众的探讨,提升了当代艺术的区域接受度。
《玻璃屋》 王檬檬
《大秦岭》 武小川 崔凯敏
潜移默化影响大众审美
可以想见,这些公共艺术作品真正在公共空间中落成以后,自身也将成为一个个有意味的文化空间,相信许多人将驻足观赏,并走进这些空间,进入到艺术领域中来,使得日常生活更为审美化和诗意化。
策展人杨兵介绍,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多种艺术形式的集合,主要讲求艺术品与观者的互动以及前卫观念的传递。弗洛伊德说:“情感联系是构成集体心理本质的东西”,要为社会成员营造平等交流的人文生存空间,建立共同的情感联系,公共艺术的建构是不容小觑的力量。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思想转变,我国才真正意义上出现了当代雕塑。后来,越来越多雕塑家在城市雕塑中考虑到雕塑与环境、人文、大众的关系,在雕塑领域率先开启了我国公共艺术的先声。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已经成长为城市雕塑、公共建筑、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的多元集合体,为大众创造着更为艺术美好、舒适的人文生活空间。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