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群相信,10年、50年、100年后,人们到了西安,会专程去看看长安塔,会静下心来爬上他的“菩提树”。
转机出现在去年9月。张建群得知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里有成片的菩提树。这次,他没有扑空。
这些灵动的小动物给树林增加了生气。“听觉”的介入,让整幅油画活了起来。张建群说,《长安菩提》在细节上借鉴了中国画的很多技法,为的就是尽可能“栩栩如生”。
去年11月10日,设计稿终于定了下来。画面主体部分是5棵大树,明暗虚实间穿插着树根和树枝,形成一片苍翠的菩提树林。这时,离计划的完稿时间还剩5个月,这么大的绘画面积,仅凭张建群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于是,他把长安塔7层明层共28面核心筒墙分成336块“画布”,召集了油画系50余名师生共同作画。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代表绿色、常青,象征觉悟与智慧。传说中,2500年前,释迦牟尼便是在北印度尼连禅河畔的一棵菩提树下苦苦冥想七七四十九天,终悟成佛。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诗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首诠释明心见性境界的诗句,给人无限深远的冥想空间,也使后世许多人误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菩提树。其实,菩提树是存在的,它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
一天,一位在塔内搞装修的师傅有些夸张地对他说:“第一次见到这些油画时还以为是壁纸呢,后来知道是油画就不敢靠近,生怕把上面鸽子给吓跑了!”
今年5月13日,张建群再次背着专业相机,走进长安塔。他要用照片把分散在28个墙面的局部画拼接在一起,“如果把墙面都展开,那就是一幅宽50米、高30余米的巨幅作品。”这个面积已经超过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壁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油画。
世园会找张建群画菩提树,是因为他曾经深入沙漠,创作出高水准的胡杨油画,广受好评。但菩提树是一个全新的题材,在这之前,他从未见过“活着的”菩提树,只知道这种树“来头很大”。一切还得从寻找素材开始。
回到西安后,张建群先把3000多张照片按树根、树干、树叶等分类整理,然后从中挑选出最好的细节,再用软件拼成一棵“完美”的树。从云南回来后近两个月里,他每天至少有16个小时在电脑前干这个活儿。由于图片数据量很大,他专门买了一台高配置的电脑,显示器也换成42英寸的“大屏幕”。有时候,一棵树拆了拼,拼好了再拆,反反复复要折腾很多遍。“在整个世园会里,这幅画的位置这么重要。我就想,要把最好的细节都呈现出来。”这位不修边幅的画家,干起活儿来很细心。
世园会长安塔内的菩提树油画局部。 新华社发
能看清每只鸽子的眼神
张建群近影。 资料图片
阳光透过玻璃墙射进塔内,远远看去,苍天大树,枝繁叶茂,光影移动间,绿荫撒在地板上,影影绰绰。走进塔内,千年古树盘根错节,林里一群白鸽展翅飞翔……
一般说来,欣赏大幅油画需要一定的空间距离,凑得太近则难以从整体上把握。但在长安塔里,游客通道距离《长安菩提》不足半米,几乎是“零距离”观赏。在创作过程中,张建群就考虑到这点,这也是他作画时强调细节的重要原因。他说,欣赏国画一定程度上是在“读画”,展轴徐徐打开,画面有一个从局部到全局的展示过程,但油画整个儿就在那里,从映入眼帘的一瞬起就是一个整体,《长安菩提》很难做到这样的“整体感”。基于这些考虑,他希望观众在欣赏《长安菩提》时能有一种“爬树”的互动。
如何将每个人的风格统一起来、特长发挥出来成了难题。“毕竟,这种创作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最终,整个团队采用了“流水线”式的作画方法,50余人根据各自特长,分成打形、素描、色彩、叶子、树干、动物等小组。
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在咸阳市彬县有菩提树。挂了电话,张建群立马背上相机就出发了。可到了现场,他发现当地号称的菩提树,其实是婆罗树。去年8月,一位网友留言告诉张建群,四川阆中圆觉寺里有一株上百年的菩提树。看到留言后的第二天,张建群就飞赴四川赶到圆觉寺,结果大失所望,“树倒是大树,根很粗,枝叶也很茂密,可惜那是黄葛树。”
踏破铁鞋寻找菩提树
担任叶子组组长的徐伟和宫丰敏是油画系研究生一年级学生,5个月里他们十来个人一共画了两万多片菩提树叶。张建群要求学生们精细到每片叶子的叶脉,他把从云南带回来的树叶做成标本,发给每个师生仔细揣摩。由于墙面很高,他们还自制了50多支4.2米长的大画笔。“远远看去,像一群人在刷墙。”徐伟笑称。
这么大的油画,还被分散在7个楼层,观众该如何欣赏?张建群口里蹦出两个字:“互动。”
50余人画了5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