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大的工程量,造就了一片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菩提林”,不仅巨大无比,而且每一个枝头、每一片叶子都经过精心处理。张建群说:“作为一个画家,这辈子能画这张画,是我最大的荣幸。”
一天,一位在塔内搞装修的师傅有些夸张地对他说:“第一次见到这些油画时还以为是壁纸呢,后来知道是油画就不敢靠近,生怕把上面鸽子给吓跑了!”
找到满意的素材只是第一步,这么大的油画怎么画,张建群心里其实也没谱。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折磨他的脑细胞。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这些灵动的小动物给树林增加了生气。“听觉”的介入,让整幅油画活了起来。张建群说,《长安菩提》在细节上借鉴了中国画的很多技法,为的就是尽可能“栩栩如生”。
如何将每个人的风格统一起来、特长发挥出来成了难题。“毕竟,这种创作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最终,整个团队采用了“流水线”式的作画方法,50余人根据各自特长,分成打形、素描、色彩、叶子、树干、动物等小组。
(据《文汇报》)
“菩提树是热带植物,长安原本没有,如今因世园会之缘,菩提树‘扎根’长安塔。”张建群说,他已想好了作品的名字《长安菩提》。
转机出现在去年9月。张建群得知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里有成片的菩提树。这次,他没有扑空。
画油画对光线的要求很高,那时塔内还没通电,张建群每天天一亮就带着团队进场作画,黄昏时才收工,晚上还得聚到油画系的画室里,讨论画法,交流心得。“冬天塔内很冷,饮水机里的水都结冰了。每个人都裹上厚厚的棉大衣,但大伙儿还是集体感冒了。”
徜徉在西双版纳的菩提树林里,张建群找到了当年创作胡杨油画的感觉。“那里的菩提树树根上都长了苔藓,树冠很大,可以把整座房子罩在下面。”张建群端着相机在西双版纳拍了3天。由于树太大,他只能分局部来拍,通常一棵树就需要十五六张照片。离开云南时,他的电脑里塞满了3000多张高精度照片。
去年5月,长安塔主持建筑师张锦秋提出了在塔心筒的墙上绘制7层通高巨幅树林油画的设想。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西安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王军建议树种选用菩提。绘画的任务落在了55岁的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张建群肩上。
张建群相信,10年、50年、100年后,人们到了西安,会专程去看看长安塔,会静下心来爬上他的“菩提树”。
一般说来,欣赏大幅油画需要一定的空间距离,凑得太近则难以从整体上把握。但在长安塔里,游客通道距离《长安菩提》不足半米,几乎是“零距离”观赏。在创作过程中,张建群就考虑到这点,这也是他作画时强调细节的重要原因。他说,欣赏国画一定程度上是在“读画”,展轴徐徐打开,画面有一个从局部到全局的展示过程,但油画整个儿就在那里,从映入眼帘的一瞬起就是一个整体,《长安菩提》很难做到这样的“整体感”。基于这些考虑,他希望观众在欣赏《长安菩提》时能有一种“爬树”的互动。
其实,画面上不只有鸽子。不经意间,你或许就会发现,一根树枝上有只振动着翅膀的知了,一片叶子上停了漂亮的蜻蜓,五彩蝴蝶正在野花间飞舞,苔藓地上的青蛙鼓起腮帮,蛙鸣声就要穿透画布传出来……
做足“功课”后,张建群开始寻找“活着的”菩提树。他把整个西安城翻了个遍,才在植物园里找到了一棵,可惜那棵菩提树太小,尚属幼苗,与创作要求相去甚远。
开园后,张建群在长安塔入口处放了一个《长安菩提》立体模型,观众排队时,可以先对油画有一个整体印象,然后再逐层欣赏。从1楼到7楼,伴随观众所处位置逐渐升高,墙壁上的菩提树也从树根逐渐延伸到树梢,这样,观众登塔的同时也在“爬树”。
今年4月10日,张建群修改完最后一片菩提叶,历时整整5个月,近1500平方米的巨幅油画诞生了。张锦秋参观后评价道:“比我心目中想象的还要好很多啊!”她曾对张建群说过,希望这幅画能像19世纪俄国画家希施金画的森林一样美。
担任叶子组组长的徐伟和宫丰敏是油画系研究生一年级学生,5个月里他们十来个人一共画了两万多片菩提树叶。张建群要求学生们精细到每片叶子的叶脉,他把从云南带回来的树叶做成标本,发给每个师生仔细揣摩。由于墙面很高,他们还自制了50多支4.2米长的大画笔。“远远看去,像一群人在刷墙。”徐伟笑称。
然而,目前这种互动体验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张建群单方面的设想,参观长安塔的观众几乎天天爆满,队伍要排到百米开外,很多人以为那是用来装饰的墙纸,也许是塔内展品太精彩,一些观众甚至没注意到墙上还有油画。对此,张建群倒没有太多担心和抱怨,他淡淡地说:“互动需要观众主动参与,从画完的那天起,它就是长安塔的一部分,就让它在塔里静候知音吧。”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代表绿色、常青,象征觉悟与智慧。传说中,2500年前,释迦牟尼便是在北印度尼连禅河畔的一棵菩提树下苦苦冥想七七四十九天,终悟成佛。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诗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首诠释明心见性境界的诗句,给人无限深远的冥想空间,也使后世许多人误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菩提树。其实,菩提树是存在的,它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
阳光透过玻璃墙射进塔内,远远看去,苍天大树,枝繁叶茂,光影移动间,绿荫洒在地板上,影影绰绰。走进塔内,千年古树盘根错节,林里一群白鸽展翅飞翔……
登塔的同时也在“爬树”
长安塔给了菩提树“生长”的土壤,也因菩提树而有了灵气。历时一年,作品完成后的效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军说,这是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碰撞交融的“天作之合”,展现了“天人合一”的长安气质。
作者:黄维 韩宏
踏破铁鞋寻找菩提树
50余人画了5个月

今年5月13日,张建群再次背着专业相机,走进长安塔。他要用照片把分散在28个墙面的局部画拼接在一起,“如果把墙面都展开,那就是一幅宽50米、高30余米的巨幅作品。”这个面积已经超过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壁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油画。

去年11月10日,设计稿终于定了下来。画面主体部分是5棵大树,明暗虚实间穿插着树根和树枝,形成一片苍翠的菩提树林。这时,离计划的完稿时间还剩5个月,这么大的绘画面积,仅凭张建群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于是,他把长安塔7层明层共28面核心筒墙分成336块“画布”,召集了油画系50余名师生共同作画。
能看清每只鸽子的眼神
回到西安后,张建群先把3000多张照片按树根、树干、树叶等分类整理,然后从中挑选出最好的细节,再用软件拼成一棵“完美”的树。从云南回来后近两个月里,他每天至少有16个小时在电脑前干这个活儿。由于图片数据量很大,他专门买了一台高配置的电脑,显示器也换成42英寸的“大屏幕”。有时候,一棵树拆了拼,拼好了再拆,反反复复要折腾很多遍。“在整个世园会里,这幅画的位置这么重要。我就想,要把最好的细节都呈现出来。”这位不修边幅的画家,干起活儿来很细心。
这么大的油画,还被分散在7个楼层,观众该如何欣赏?张建群口里蹦出两个字:“互动。”
《长安菩提》
“生怕把鸽子吓跑了。”这句话让张建群回味了很久。从构思到作画,他一直在追求真实感,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想通过这幅画,引导参观者进入菩提树下的宁静与平和,而和平鸽正好能体现这种意境。整幅画上200多只鸽子神态各异,只要留心,参观者甚至能看清每只鸽子的眼神。为了画好这些精灵,张建群特地到西安新城广场拍了上千只鸽子,或静或动,光飞行的姿态就有几百种。他从中选出最好的,再指导学生们临摹到画布上。
《文汇报》记者 黄维 韩宏
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在咸阳市彬县有菩提树。挂了电话,张建群立马背上相机就出发了。可到了现场,他发现当地号称的菩提树,其实是婆罗树。去年8月,一位网友留言告诉张建群,四川阆中圆觉寺里有一株上百年的菩提树。看到留言后的第二天,张建群就飞赴四川赶到圆觉寺,结果大失所望,“树倒是大树,根很粗,枝叶也很茂密,可惜那是黄葛树。”
世园会找张建群画菩提树,是因为他曾经深入沙漠,创作出高水准的胡杨油画,广受好评。但菩提树是一个全新的题材,在这之前,他从未见过“活着的”菩提树,只知道这种树“来头很大”。一切还得从寻找素材开始。
张建群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