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式成长,带来的是艺术家、园区构建者、市民的多方受益,而在坚持创新文化的理念下,自建成开放以来,大华引进国内先进的文化剧目、文化活动、文化项目,形成了创意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带动了这座产业园的功能更完善,内容更多元。
在不少业内人眼中,大华·1935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西安所空缺的“聚合文化模块”——大众主流文化、亚文化艺术得以在同一场所碰撞融合;艺术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涂鸦文化、街头艺术、极限运动……更为这座“工业遗存”注入新活力。
陕西当代实验话剧研究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刘远表示:“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座城市对于多元文化和戏剧艺术的理解和尊重。”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厚积薄发。“大华”究竟凭什么?
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南华眼中,大华的吸引力源于自下而上创造出城市的艺术空间,让众人找到了艺术的本根:“艺术提供者、艺术接受者的灵感得以共同碰撞。”
园区内的演唱会现场 (资料图片)
记者 孙欢
分享到:
有人说,文化不过西安。这座氤氲着历史与文化辉煌的城市,有太多深厚遗藏让学界考究,令世界震撼。然而厚重之外,西安文化的另一面——现代多元市民文化却少被提及。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人认为,是因为这座工厂的“先锋基因”——作为曾经纺织系统的先锋企业,大华诞生了西安第一度工业用电、生产出有名的“雁塔牌”棉布,是上世纪西安人心中的“时尚地”。而今,大华·1935则体现出关于文化的前瞻性。
走秀吸引艺术高校学生参与 (资料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华·1935却不断吸引着一批批艺术家“筑巢”。如今,已有陕西当代实验话剧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数十家艺术机构和高校正式入驻园区。
这里为想要释放热情与活力的都市人提供了一个崭新敞亮的出口。当人们逐渐知晓有这样一个地方存在,拥入,便成为必然结果。
西安老工业园区 何以逆势繁荣
园区里,有老人在打太极,也有滑板少年潇洒穿梭,女白领在咖啡馆中参加文化沙龙,打着非洲鼓的青年在路旁随意落座就开始表演……市民自发组成的几十个“文艺小组”,分享刺绣、诗词、写作心得,切磋小提琴、尤克里里的弹奏技巧,也会热热闹闹进行撕名牌大战、死飞和轮滑竞技……各个小组彼此辐射,共同构建出一个气氛宽松又融洽的“文艺小社会”。
即使不是节假日,如今行走在梧桐树庇荫的大华园区小路上,同样会被人流包裹——沧桑感十足的纺织车间并没带来机器的轰鸣,而是指引你去小剧场观看一部现代话剧,听一场国际级音乐会,沸腾在“live house”的活力中,感受纱厂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的精彩……
与城市同步共生的节奏把控
聚焦大华·1935艺术活动井喷现象
大华·1935项目负责人胡杨把人们对这里的钟情视为一种有关城市记忆的情怀,但他也承认,大华的发力效果从去年下半年才开始显现,“我们也经历过送票请人看话剧的局面,有过一年只做40场活动的时期”。
大华·1935在今年于西安成就了一个“文化现象”。但同时,像大华·1935这样置身于先锋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城市的艺术园区,能否在未来成为真正成功的品牌旗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胡杨认为,“无欲”也许是大华对艺术者保持“黏性”的原因,“我们只做好资源碰撞、交会、产生价值的平台,给予平台艺术、温度和情怀优势,给艺术家充足的想象空间,然后与资源方和接受者共同进行关于艺术的分享与探索”。
至于西安,虽然人均消费还没有达到一线城市的水平,但伴随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物质丰盈,文化消费在市民“消费单”中的比重正与日俱增。
但相同的愿景并未收获同样的结果:一些艺术园区因摸不准自身的定位,缺乏科学的管理,加上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原因,导致出现艺术家流出、艺术区功能转型的现象,也让不少新生艺术园区在步入“兴”前已陷入困境。
从“量变”到“质变”
这里还为古城中不同需求的市民更新着先锋的文化理念——西北最大的小剧场集群每周上演国内外经典话剧、儿童剧,以及音乐、舞蹈、曲艺类演出,文化艺术中心吸引着西北乃至全国的文化行业精英激荡思想。
显然,作为老工厂转身的文化园区,大华走的是这样一条路径——留存工业时代完整的空间记忆,又使其变成了一个崭新、新锐、亲民、富有文化内涵的公共性文化艺术场所。虽然工厂里机器轮转的轰鸣声已消失远去,但沉淀近一个世纪的先锋意识仍驻守在这里,并以文化与艺术的形式继续影响这片土地。
“艺术黏性”获得的成长生机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