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变化,恰恰与大华几年的默默积累有了节奏上的合拍,也被经营者认为是园区终于获得爆发式人气的重要原因。
日期:[ 2016年8月10日 ] -- 文化新闻 -- 版次:[ 10 ]
“先锋气质”带动的文化前瞻
一个艺术园区的“起”与“兴”很大程度来自于存在其中的艺术家,北京的艺术区798如此,上海的M50如此,成都的蓝顶等都如此。
仅去年一年,在大华·1935举办的沙龙、展览、话剧演出、音乐会等文化艺术活动就超过500场,今年数字继续保持增长。另一边,这里的玖剧场经常264个座位座无虚席,需要加场加凳观看。今年4月,大华原创话剧《我不是李白》首演一轮票房就飙升至15万元,7月第二轮演出更是打破首轮票房,达到近18万元,刷新了西安小剧场话剧市场的票房成绩。该剧还获邀参加了2016年“中国·长沙国际新锐戏剧季”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多样态艺术融汇的聚集优势 给古城另一种生活可能
开启西安“当代文化气质”
在不久前举行的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上,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郑培光认为,一个艺术园区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能够把创意企业聚集起来,然后赋予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所处城市里面代表一种文化的先进性。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安似乎缺少一个能够聚合当代市民文化的场所。当对普通市民而言,“消费文化”依然是项需要门槛资金、东跑西走花费心力的事时,无疑会加剧消费的困难度。
是不存在吗?并不是。高校青年艺术节上艺术门类繁多、人头攒动的现场证明了这种文化样态在西安的强大生命力。
2013年,这里诞生了陕西省第一届大学生话剧节,15部公演话剧作品在西安掀起话剧热潮。同样在这里,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向市民免费开放——不仅讲述历史,更延展为文化交流、教育实践、生活体验的人文平台,先后举办上百场文化体验活动。
在经历了“一拥而上”的原始生成阶段后,全国诸多艺术园区近年相继暴露出盲目扩张、产业化水平低、布局随意、同质化现象突出等问题。当业内惊呼“老工厂艺术园区”正进入严冬,西安这座以“古老”、“传统”著称的城市中,由一座老工厂改造的文化园区,却焕发出勃勃生机,其艺术井喷现象引人关注,令人深思。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当一个艺术园区度过了发展初期,如何构建包含艺术创作、文化推广、艺术金融、商业配套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找到并形成适合自身的“造血”机能,完成对自身2.0版升级再造,都是能否“活下去”并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难以回避的是,目前运营艺术区似乎正变得越来越难,随着市民对多元文化需求的升温,他们的关注力更分散。但在社会学家与城市规划学家眼中,艺术园区如果能与城市的发展节奏步调一致,那么城市与时代大背景将为这里注入生机。
吸引,更贵在留住
大华试图和正在实现的,正是这样一个“与区域、城市共生”的理想。胡杨说:“大华一直在寻找当代西安人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体验。在它的发展中,也见证着这座城市越来越包容开放的艺术特征。”
刚过去的7月,坐落于西安城北的大华·1935出现了让整个西安艺术圈惊讶的“井喷”现象——在集合了22项新锐艺术活动的高校青年艺术节上,参与市民和游客万余人次,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的园区接近饱和。而这,仅是这座艺术园区每年500多场活动中的其中之一。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