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画画收入还行,有十多万元。”50多岁的王乃良是户县农民画的中坚力量,在鄠邑区东韩村有一个180平方米的农民画精品工作室,此外鄠邑区农民画展览馆还为包括他在内的10位画家每人专门给了一间工作室。王乃良说,这些年,他的作品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黄土雄风》《万山红遍》《黄土魂》《民间建身图》等作品曾多次获奖,多件作品入选中国梦公益广告,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作品远销海内外。“手里握的不仅仅是一支画笔,更是一支致富笔、小康笔。”他说。
同时,鄠邑区积极开展农民画新壁画活动,农民画作者为户县及周边地区绘制新农村壁画达到30000余平方米,为农民画家直接创收达到500余万元,并在展览馆成立了户县农民画艺术产业公司。如今,不少农民画作者已实现了从农民画作者到农民画个体经营户产业化发展的转身,初步踏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近几年,自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门联合指导开展公益广告创作活动以来,展览馆组织举办专题创作培训班,调动农民画作者近百人参与创作,共创作了150余幅‘公益元素’的农民画。”王文吉说:“截至目前,已有50余名农民画作者的300余幅作品入选全国公益广告作品库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作品库,以独特的农民画艺术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的创作主旨。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主办的我国首个公益广告创作组织——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成立。其中,户县农民画家26人受聘为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委员。户县农民画已经成为展现新时代西安农民、农村乡土文化软实力的一面‘金字招牌’。”
户县农民画走上产业发展健康之路
要说起户县农民画的诞生,还要追溯到60多年前。“户县(今鄠邑区)是我国农民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和上海金山、山东日照并称中国三大农民画乡。”鄠邑区农民画展览馆原馆长雒志俭告诉记者:“户县农民画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在剪纸、壁画、年画、刺绣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现代民间绘画画种。60多年来,户县农民画作者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画笔,生动地记录了当地农村的历史变迁。1974年,邮电部就曾发行一套《户县农民画》特种邮票6枚,《老书记》《高原打井》《春耕》《科学种田》《林茂粮丰》《金山银海》等作品作为代表,在中国邮票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其实,户县农民画早早就走出过国门、走向了世界。”雒志俭说,早在1977年,鄠邑区农民画展览馆就接待过荷兰王国公主贝娅特丽克丝一行,那是接待外宾规格最高的一次。2014年5月,户县农民画画家傅蕊霞创作的农民画《谷粒声声》登上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LED大屏,在大洋彼岸这个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繁华广场上反复播放。
截至目前,户县农民画参与创作的作者有2300余名,骨干作者300余名,有30名作者先后43次出国访问、办展、交流,100余名作者是市级以上专业协会的会员,1200余幅作品在国内外获奖,600余幅作品被国家和地方收藏, 曾经4次(1966年、1973年、1998年、2004年)在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办展。据不完全统计,已有88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万名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到鄠邑区农民画展览馆参加访问。1988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户县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称号。2014年,国家文化部再次授予户县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农民画家手中的一支画笔,不仅画出了鄠邑区的文化美名,也画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
户县农民画的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以大红大绿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题,简洁明快的风格勾画出了画乡户县美丽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充分体现了现代民间艺术的特点。
2015年10月23日,全国首个农民画美术学院挂牌仪式在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标志着户县农民画培训工作步入国民教育序列。为了培养户县农民画后继人才,目前户县农民画乡土教材编写已进入论证实施阶段,不久即可走进中小学校课堂。
虽然户县农民画根植乡土地域特色,但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时俱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多年来,户县农民画紧密结合时代主题,采用农民画创作及展览宣教,先后开展了普法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荣辱、除陋习、树新风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等社会公德宣传和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反邪教、中国共产党《条例》《准则》、“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行政效能革命”、“河长制”、“路长制”等主题宣传,皆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