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弘扬中国文化,更要注重传承中国文化,让这项艺术后继有人。”画了一辈子农民画的雒志俭虽然退休了,但他深深地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在他当馆长的那些年,对后继人才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工作。“现在我们200多人的骨干画家队伍里,年轻人占的比重不少,这与近些年重视培训、加强传承有很大关系。有了年轻人的参与,这项艺术才有了新的生命力,也才能发扬光大,才能留住农民画的根。”
“户县农民画”展示了西安乡土文化软实力
■首席记者 张端 实习生 穆洪秋迪
88个国家和地区10余万名国际友人慕名看画
户县农民画的特点之一在于‘写意’,注重传趣、传情、传意,并不完全写实。作者凭借着对农家生活丰富的体验和饱满的热情、大胆的想象力,以及在长期的民族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民间审美情趣,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鄠邑区农民画展览馆馆长王文吉说:“户县农民画的艺术风格新颖,种类又非常多,在农民艺术家的长期创作活动中,形成了壁画、年画、宣传画、水粉画、水墨画、装饰画、连环画、版画、剪纸及其他艺术形式,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大胆的艺术创作精神。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民间传统的艺术特色,又吸收了当代艺术的绘画技巧。”
“户县农民画能走到今天,我认为是三条腿走路。这是户县农民画最大的特点,也是农民画能够健康发展的原因。”雒志俭说,“首先是为社会服务。户县农民画最开始就是为社会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画的是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这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第二个原因是为民间服务。搞自己的创作,艺术家要有自己的风格。第三个原因是要有产业化。从实践中摸索,作品要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要,与时俱进,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理念。”
一支画笔也是致富笔 小康笔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傅蕊霞淡淡一笑:“当时确实没有想到。《谷粒声声》内容以5月21日至23日在纽约联合国大厦举办的‘世界情·中国梦——中国农民画精品暨东丰农民画赴联合国总部大展’的盛况为主,重点展示了来自吉林东丰、陕西户县(今鄠邑区)和上海金山等中国35个农民画乡的农民画,其中有3幅户县农民画作者创作的农民画作品展出,除了《谷粒声声》,还包括雒志俭的作品《晒辣子》、朱妙生的《扮戏装》。画面中表达出的想象力、激情生动的表现力,以及浓艳夸张的色彩都令从未见过农民画的外国人叹为观止。”
为了推动农民画产业发展,鄠邑区在全区建立了22个农民画庄和作者培训辅导站,实行网络化辅导。几年来,以作者队伍建设和精品创作为本,每年举办写生、创作等培训辅导班5次以上,年培训作者300余人次,创作新作品300余幅。为了有利于提高户县农民画知名度,规范农民画产销市场运作,2009年5月,“户县农民画”商标注册完成,并提升了商品化的包装档次,对销售的画盒、画筒以及画框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包装,并在画盒、画筒上面标注农民画商标,从而赢得了更多游客的青睐。
荣登邮票 上过纽约时代广场
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简洁明快的风格、寓意深刻的主题……户县农民画因强烈的民间风情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享誉国内外。正如老一辈户县农民画辅导员刘群汉所说:“户县农民画犹如秦腔一样高昂、粗犷、豪气,又似眉户一样柔和、婉转、悠扬,还有如皮影戏造型上那种强烈的概括性。”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与时俱进 弘扬地域文化特色
户县农民画画师正在讨论画技。(资料图片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农家小院恬淡的生活场景、关中平原辽阔的自然风光、北方农民豪爽的精神气质……都可以在一方画纸上得到完美诠释。闻名遐迩的户县农民画,如今已成为鄠邑区的金字招牌,成为西安乡土文化软实力的典型代表,不仅深受老百姓喜爱,也走进了国内外的艺术殿堂,成为西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