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善画山水,兼工墨竹、花、人物。细笔粗笔、渴笔泼墨无所不能,其风格即沉郁豪放,亦秀闲静,并多写自己对自然观察体验之所得,极富于创造性。其山水构图新颖而多变化,景象勃新奇,意境宏深,笔情纵恣,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充沛的生命力。技法方而不受前人成规束缚,敢于从实地观察出发,尊重自己的感受,大胆创新。石涛山水画作品,有粗细种风格,其中又有刚柔和疏密的变化。《搜尽奇峰图》是石涛山水画中的杰出,属于粗笔一路。画中密俊密点,峰险石奇,硝壁回抱,而对山形的处理更概括而集中,与密密麻麻的苔点一起,组成了特殊的石涛风格:真可说是达到了“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的境界,这种沉郁苍茫的境界,在清初画坛上罕有起匹,是典型的石涛价值所在。《泼墨山水图》则更为豪放,满纸笔墨飞舞,水墨淋漓,浓淡相间,似隐似显,变化多端。石涛画作以大笔淋漓,奔放不较多,而那种细笔清朗、含蓄秀的所谓“细笔石涛”,格调更为高雅。《细雨虬松图》即使细笔作风的杰作。全图以清劲、简括的细秀线条勾勒山石,不多加俊擦,用墨轻淡,苔点也不多,染时亦不用淡墨水。笔墨的细致柔和,设色的空灵淡岩,给人感觉恬静淡泊,典型秀丽。石涛山水作品中,《清湘画槁》集诗、书、画于一纸,山水、花、人物具备,为五十余岁时精品。《维阳洁秋图》几乎全用点法画成,为石涛用点的典型之作。《云山图》以截取法取景,表现了他构图上的特点。《采石图》绘南京采石叽风景,为写实之作。这些作品,从不同方面显示了石涛山水画的艺术特点。石涛的花鸟、兰竹,多用水墨写意法,行笔爽利,用墨淋漓简练。给人以清峻挺拔、浑厚华滋之感。气格高旷恢廓。石涛的兰竹画为中国画史中的一绝。墨竹气势恣肆,运笔酐畅劲爽,用墨华滋,渗润并生。郑板桥说他“画兰不似兰,盖其化也”,“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其《竹石图》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图中竹竿瘦而劲,用墨笔拖出,竹节特别用浓墨勾点提醒。浓密的竹叶交迈穿插,散发出兰花的幽香。粗细长短的笔踪,枯湿浓淡的墨彩,经过疏密聚散的组合,使整幅画显得轻松明快,折射出画家驾轻就熟的精技艺。《幽兰图》则为精绝之作,这幅画寥寥数笔,但属精彩之笔。最精彩的是一笔便是画面中右部伸展出来直至左下方的那长长的一笔兰,形态直而微曲,直是一种活力,曲则表现着一种美,使整幅画充满了生意。这种效果全凭墨水中的灵气和笔头的神韵得来。石涛的存世佳作还有《梅竹图》、《墨荷图》、《蕉菊图》等。石涛俊法的运用亦灵活多变。其俊法主要源于董源、黄公望一派的柔性用笔,作披麻、解索俊,或细密,或简练,或湿润,或干枯,有时亦作方硬的折带俊或淋漓的拖泥带水俊。石涛用墨浓淡相兼,干以湿出,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气象和浑厚之态。善用积墨、破墨、湿墨、泼墨之法,在墨色焦润、枯湿的关系处理上独得其妙。有时惜墨如金,笔简墨淡:有时泼墨如水,浓重滋润,使景色呈现轻淡、苍茫、朦胧、悠远等变幻无穷的意境。尤其是他的破墨法,或以淡破浓,或以浓破淡,或以焦破润,或以润破焦,或以墨破水,或以水破墨,满纸墨色淋漓酐畅,自然天成,气韵生动。
石涛以写浩然山川名世。实际上,他的花卉草虫也写画得妙然出众。传世的《螳螂秋瓜图》就是一幅笔墨气象十分大气的写意经典。你看,硕大的秋瓜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中心位置,显得那么的霸气和壮观。狡黠的螳螂面对这从天而降的庞然大物,一时间无从下手。款落:“庚辰(1700年)夏日,寄南高道兄清玩,大涤子石涛。”压椭圆朱文印“清湘老人”。
艺术渊源石涛的绘画,即善于借鉴前人之长,又注重外师造化,在学习前人绘画艺术的同时,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石涛中青年时期的绘画,更多的是受到元明以来文人画的滋养,大体是陈老莲花、沈周和元四家。入住宣城后,又多受新安派画风的影响,山水多用方折线条和扎结峻法,在石涛早期画作《人物山水图册》中,笔法松秀,干笔峻擦辅以淡墨阔笔,保留较多元人干笔韵味和新安派画法特点。在南京时期,石涛从金陵派画家处吸收了一些有益的东西。石涛这一时期那种较为浓厚、淋漓的墨斑画法,即使受到龚贤的山水风格的启发。经过三年北游,他又接受并融会了宋画的传统,他晚年扬州时期的《》、《翠蛟峰观泉图》,不论从创作主体对待自然山川的态度和意境创造,还是从章法布局、整体结构和气势以形象刻画上看,都吸收了宋画的特点。石涛虽广泛学习了各家技法,但他并没有因袭古人的陈式,一味模仿古人的作品,而是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特别是主张从自然中吸收创作源泉。饱览名山大川,目识心会,“令山川与予神遇迹化”,从而创作出“遗貌取神”、“不似之似似之”的作品。石涛一生登山临水,从湘源到楚水,从越中到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剪取了无数绝妙的画本。石涛的绘画,在技法上也并没有拘守一种形体,而是配合了多种多样的笔势,凡是笔所表现的形态,都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同时他网罗了先进的技法,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创造,形成了自己不平凡的、多样化的风格。
艺术成就/石涛[清朝画家]
吴冠中先生曾深刻地指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游走在现代和传统之间,这也许是石涛成为反思中国美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切入点”
艺术特色/石涛[清朝画家]
石涛比较喜欢唐诗,尤重太白、摩诘(王维字摩诘)诗境。存世有两幅代表性作品,颇具新意。一为《李白望天门山诗意图》,李白诗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画以诗传情,山势开合,江面空旷。归渡和渐渐远去的船帆,更增加了画面中的诗情画意,颇有“诗情秋水静,画意远山明”之境。款落“李白《望天门山》,兹以张僧繇没骨法图此。清湘大涤子石涛济。”钤白文“苦瓜”“原济”印两枚。虽言用没骨法,然实际上笔墨勾勒还是十分明显的。二为《王摩诘诗意图》。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此图乃借诗吐纳思乡之情,山凹幽深的笔致,伴随着清和的悠悠微风,虽隐至于空谷山林之中,然每逢重阳佳节到来之时,心中总是涌起对远方亲朋故友的思念。可以看出,上人虽隐逸空门,但思想内在的感情还是非常丰富的。款落“王维《九日忆山中兄弟作》,余以范宽笔意写之。清湘济”。钤白文“老涛”“苦瓜”两枚印。两幅诗意画中,楚江宽广无际的浩浩江水,营造了画家内在的广阔心胸;山中清澈宁静的梵古之音,让灵动真实的笔墨更具震撼力。
作品流传/石涛[清朝画家]
作品行情/石涛[清朝画家]
今偶读《画苑掇英·海外藏画专辑》(第41期),欣赏到“景元斋”主人高居翰博士所珍藏的两张石涛山水真迹。这帧《》,纸本设色,纵23.4厘米,横36.9厘米。画原为完整多开册页,后流失海外,仅存此一开。因石涛中年居南京,晚岁客扬州,皆以鬻画自给,故画中的景物有人考释为描写金陵的,也有人认为是描写扬州的。无论如何,但看此地“万里艚艘”,一片升平繁忙的景象,便可感觉得出此处一定是个水路交通通畅,物产十分富饶的宝地。画面中,坚固的城池,一排排若隐若现的房舍,以及高高扬起的长龙船帆,虽未现人,然那鼎沸人声早已划破长空,尽显画面大气象。整幅画设色清润淡雅,笔墨虚实相间,敷色辅以浅绛成之,构图空灵。上题一诗:“万里艚艘至,连天下故(声)宫。半城拟荡外,高雉碾波中。人辨江湖粟,潮飞日月虹。年年着眼去,渔稼不曾空。”钤白文“半个汉”“阿长”印。另尚有收藏鉴赏家潘季彤等藏印6方。
在绘画艺术思想上,石涛上人绝对是一位具有开拓性和超前意识的大画家。山水画讲究笔墨气韵,那么,画中笔墨内在的气韵又从何而来。毫无疑问,皆从大自然当中而来。石涛提出山水画的“一画”论,就是指绘画创作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的自然形成。绘画笔墨中,不仅仅是驾驭普通技法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能否凸显出笔墨精深博大的艺术思想和内涵独到的艺术表现力。“搜尽奇峰打草稿”虽只有7个字,但他所表现出的是石涛对于万山丘壑之真与美的崇拜与领悟。绘画除了体现其对传统笔墨的继承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否“标新立异”“自立我法”。
画风鉴赏/石涛[清朝画家]
人物生平/石涛[清朝画家]
石涛书法作品石涛(1642~1707年),清代大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著名的“四画僧”之一。他是明代藩靖江王朱守谦子、悼僖王朱赞仪十世孙。广西全州人。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遁入空门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谓“苦瓜和尚”。游金陵时,获“仙竿一枝”,因自号“枝下叟”。别署钝根、山乘客、济山僧、万道人、一枝阁、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瞎尊者、零丁老人等等。
石涛水墨画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