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伦史密斯:我更希望他们可以独立思考而不是我希望他们所表达什么,当代艺术馆区别于博物馆,很多东西就是你看到了什么你怎么想就怎么去理解。原先很多艺术家会拒绝放太多的文字说明,但是现在我们也要真正去做一个美术馆的价值。你看我们目前在布展,现在基本上每个展我们都会增加一点文字进去,这些文字并不是解释说明,而是提一些想法和概念,赋予展馆一定的教育意义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我认为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给参观者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艺术家怎么想是他的事,既然他们已经将这个作品放在了这个公共空间里,他就控制不了别人怎么理解他的作品。这个在中国好像是一个特有的社会现象,很多事情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一定要有的对和错,没有一个的中间选项,所以就这个问题,我们更加希望打破这个规则,当代艺术其实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因为有且只有他们遗世独立,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一直以旁观者的视角站在那里,记录城市发展的始末。
这是2018年OCAT西安馆春季展开展的前两天,执行馆长凯伦·史密斯与她的团队正紧张有序的布展中。初见凯伦,她带着英国人特有的礼貌和我们打招呼,在正式采访前,我们聊起了二十六年前,她初来大陆时的往事。
记者:在艺术馆的运营执行中,你会比较坚持什么?
不自信,容易怀疑自己,我的脸皮太薄哈哈
凯伦史密斯在北京的语言学院学了快两年,随后她进入外文局,在中国文学出版社研究工作,此时她的中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之后她便到处寻找艺术家,开始了中国当代艺术之旅。
凯伦史密斯:我遇到太多人跟我说,西安的历史这么悠久,文物这么多,其实只需要把这些展示清楚就够了,好像不太需要当代的艺术,但我觉得不是有了古代的文物博物馆就不需要当代艺术的展示了,不是这个关系,它们都需要存在着,而我们一直做的是要把“当代”的这个概念这种担心打破,我们就是要做一些很有意思的艺术展览。悠久的历史固然重要,但我们已经没有活在唐朝了,今年是2018年,我们还是要向前看,还是要去接受欣赏当下的艺术形式,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艺术家可以给我们带来认识自己的机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不太喜欢定义艺术是一种娱乐,或者它一定得是有钱人才能玩儿的东西。
馆长专访丨OCAT西安馆凯伦·史密斯,她将自己二十六年的热情和年华献给了中国当代艺术
2018-03-20 15:46 来源:国际美术馆博物馆馆长联盟 艺术 /艺术家 /展览
那一年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却常常会谈起大陆。与此同时,地球上的另一拨人刚刚迈出冷战期。1991年前后,时任香港艺术杂志主编的凯伦有幸邀至一个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她在策展人的仓库中第一次看到大批量从大陆运去香港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令她感到吃惊的是,竟然每一件都极为不同,风格迥异,没有重复。它们自由而富有活力,在用力的诉说或表达,与当时她耳边充斥的西方媒体对中国大陆的解读貌似不同。
来源:人物西安
ID:people_xian
『快问快答』
▎采访实录
有一个很漂亮的文笔
作为一位成功的展览策划人、艺术评论家,没有哪个人外国人比凯伦史密斯更了解中国当代艺术。自1992年至今,她不遗余力地通过自己的策展向西方推介中国当代艺术,保证了中国艺术界能够拥有自己的发言权,避免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曲解,并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活力和艺术内涵。
人物介绍
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在和凯伦史密斯的交流过程中,她不时停下来思考片刻,很多问题并没有急于作答。闲聊中她频频亮金句,可见对中国的语言已经深谙精髓,在此之前,笔者甚是担忧她的普通话能力是否可以顺畅交流,看来完全多虑。
第一次做展览策划是在1998年,凯伦就是想表达对艺术的一个比较直接的感受,她探索和思考在一个没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让观众有一个比较直接的交流。这也是本身学绘画出身后来才学习艺术史的凯伦在策展中独特的一面,她总是能切身从艺术家的角度去出发,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她特别理解艺术家在创作时候非常艰难的那种状态。
为什么说博物馆和艺术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合作】
记者:新一年的办展计划?
1992年,英国人凯伦史密斯辞去香港艺术期刊《Artention》主编的职务,只身前往北京,踏上探寻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之路。今天来看,这个举动最大的缘由就是,好奇心和兴趣。
【其他】
这个不太好回答
Kind,nice
你最喜欢的旅行是哪一次?
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记者:如果把西安的各种馆比做一个大家庭的话,OCAT扮演了什么角色?
记者:如果让你和馆里的某个工作人员互换职位,你会选什么?
她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女性,自1989年到香港,1992年来到大陆,近三十年来她对待中国当代艺术的态度依然像今天的回答一般真诚、认真,且传递出的某些观点令笔者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