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长期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的公益人士韩呈祥注意到,大多数城市在争抢人才的时候,外来普通工作者依然受到户籍政策限制,而难以落户。他们有的举家在一个城市工作10年、20年,摆个夜宵摊、或者长期租住打工在一个城市,却难以在这个城市拥有户口。
比较下,郑州市对外来务工人员施行了更为宽松的落户政策。
2017年7月,郑州市户籍新政新增7类人群可以入户,其中包括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的农村转移人员、举家迁移的农业转移人员、‘80后’在城镇就业居住的农民工、愿意迁入城镇的农村户籍专业军人等。
“向农民工放开落户政策,目前在全国来说并不多见。”韩呈祥说,这个政策很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留守儿童的问题。
人口学者黄文政告诉澎湃新闻,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80后”、“90后”、“00后”的人口分别是2.19亿、1.88亿、1.47亿,三十年间萎缩了33%,也就是说在未来十年,中国的年轻人口会急剧萎缩。“现在抢人,是很聪明的做法”。
黄文政说,人口是一个城市的活力体现,是最大的财富。长远来看,“抢人”有利于拉动一个城市内需,提升城市活力、建设力和经济实力。而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还是只将目光放在人才上。
“城市不仅需要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拥有特别技能的人,也需要普通的工作者和消费者。”黄文政认为,只放宽人才的落户条件,而依然限制人口的迁入,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选择和福祉,也会提高人才的生活成本,降低他们发挥才能的效率。进一步放宽甚至完全取消落户条件,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可能成为部分城市未来的选项。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王鑫海也认为,当前争夺人才的城市忽略了对普通工作者放开户籍政策,“普工也是人才,政策不能只照顾大学生、研究生”,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有工作交社保,就可以落户”。
新闻多一点 一线城市也加入战局
不仅仅是西安,南京、武汉、成都、郑州等地不甘示弱,放宽大学生落户限制甚至接近“零门槛”,发放就业、创业补贴,给予项目资助,租房、购房打折……各个城市迫不及待地将绣球抛向“人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加入“战局”,近日纷纷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
2月28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称要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对“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等高层次人才群体加速办理引进手续,并加强引进人才落户保障。
较为特别的是放宽年龄限制。上述办法规定,在年龄上,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三城一区”引进的,可放宽至50周岁,个人能力、业绩和贡献特别突出的可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另外,引进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
3月26日,上海出台《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在七方面取得制度性突破,提出高峰人才及其家属、核心团队成员及其家属可以直接办理本市户,并在租房、购房、经费保障、养老及医疗保险等方面予以支持。
“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当天下午,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上,市委书记李强用一系列表态强调抓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如“抓人才是上海构筑战略优势、打造战略品牌、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一选择和最优路径”,“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渴求人才,特别是卓越人才”。为此,他要求必须有引才聚才的强烈危机感和紧迫感,推出“动真格”的举措,进行大刀阔斧的人才政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
不过,与当前多数城市重点吸纳大学生毕业生的引才政策不同,北京、上海突出的是对高端人才的引进。
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统计,截至目前,该校今年签约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应届本科生约占总数48.27%,西安为9.73%,武汉、重庆、成都仅占3.94%。签约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应届研究生占总数38.74%,西安26.13%,武汉重庆成都5.67%。
尤吴晶称,因往年没有统计相关数据,无法比较留西安毕业生比例是否较大增加,但就已有数据来看,一线城市仍是大部分毕业生首选。在他看来,该校主要培养信息与电子科技人才,在城市选择上首先考虑相关产业更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并不意外。
“据我研究,对于发挥人才集聚的效应,中国的一线城市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在人才吸引力上,现在所谓的“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北上广深相比,在目前的经济阶段里面,并无“太大优势”。
“因为一线城市的人才和产业基础实在太强了,其他城市只是找了几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陆铭认为,也正是因为这点,众多新兴城市想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胜出”,政府部门需要“头脑清楚”,找到属于自身的长期的比较优势。
尤吴晶也“能够明显感受到当地政府的诚意”——近一年来,西安不仅鼓励大型企业走进校园招聘毕业生,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公司项目“落户”西安。
“这些企业的到来能为学生留在西安工作提供平台和机会。”尤吴晶告诉澎湃新闻,“今年一个感受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考虑留在西安。”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会先到一线城市打拼几年,最终迫于高额的生活成本,仍会选择回到西安、武汉这样的新兴城市。因此各大城市引才,不要只盯着应届生,往届生的回流也是一大机遇,关键是能否做好平台搭建,能为年轻人提供不错的机遇和回报。”尤吴晶说。(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实习生 尤倩倩)
澎湃新闻记者 陈兴王
一年后,西安市面向大中专毕业生、在校生,以及更高学历者5次放宽户籍政策。据统计,3月22日至24日短短三天,在西安落户人数就达15552人。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