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风光也成为了墙绘题材。
目米团队正在创作澄海第一幅墙绘。受访者供图
设计并绘制这面墙的,是澄海区青年画家目米及其团队。这位原名叫林晔的澄海女生,花了3天的时间,将她心目中城市文明设计出来。“在我看来,城市的文明可以由一些传统文化元素组成,而传统也可以通过这样活泼的形式来呈现。”在完成设计后,她率领8人团队,用两个晚上的时间完成作品的创作。
“墙绘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很早就以壁画体现了。后来受西方涂鸦艺术的影响,在城市的墙面上以色彩展现创作者的灵感。跟广州相比,汕头目前对于墙绘这种艺术的接受程度还不高,目前还算是新兴艺术,这两年才被慢慢接受。”目米说,“经过设计创作,每一幅墙绘作品都是独一无二,能够充分体现城市文明并且能够装点、美化城市环境,给公众一种美的熏陶。”
无独有偶,近日在澄海区,也有一面墙,以澄海区首面公益手绘围墙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墙绘创作中的孩子们。
闹街首面公益手绘墙揭开面纱 澄海
这只是创文宣传文化墙的第一期创作。这面围墙总长为720米,是近期刚刚搭建起来的。今年6月,龙湖区新津街道联合南碧埠社区居委会以及相关部门对违章搭建物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清拆,目前已恢复路段环境整洁。为了防止违章搭建物“回潮”,龙湖区政府投入156万元重新铺设人行步道,并建设2.5米高的水泥围墙,将村集体自留用地围护起来,加强管养。
青年志愿者正在给墙绘上色。
类似的清理工作完成后变成美丽围墙的还有位于榕江市场北侧的环碧北路。这处有着近30年临时商铺占道经营历史的街路,在施工队进场建设拓宽道路后,借着金珠园老围墙重建的机会建设“创文”宣传墙,将原本的“占道经营一条街”变成“文明一条街”。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许端阳 江烨楠 实习生 钟心鸣 吕丹
水泥森林总是相似的,而美丽的城市则各有各的美丽。如何在以灰白色为主色调的城市建筑中加上不同的色彩,通过艺术的装点使城市“颜值”提升,这是城市环境美化工作所力求的。
孩子们潜心创作。
这面位于澄海区文冠路与玉潭路交界的墙绘,可谓占据了澄海区较为繁华的十字路口拐角,据组织方共青团澄海区委员会介绍,这面墙是由一家地产企业捐赠,打算通过墙绘这种新兴形式提升城市形象。
在一面弧形的墙面上,展现出“鱼米之乡”“红头船”“潮汕大锣鼓”“蜈蚣舞”等具有澄海味道的潮汕文化元素,以海为依托,用红、黄、蓝等亮丽的颜色绘制而成。
近日,在汕头市就有一些青少年走上街头,用手中的画笔在洁白的墙面上留下自己的画作,利用墙绘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展现他们眼中的城市文明。
(原标题:青少年墙绘提升城市“颜值”)
如果你近日途经黄河路北侧南碧埠路段,你会发现之前创文清拆后所建起来的白色围墙上染上了斑斓色彩,在长达300米的围墙上共有64幅作品,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文明城市和潮汕传统文化三大类。
“潮汕红桃粿”墙绘作品。
这些作品中,有47幅便是征集来的有关中、小学学生原创绘画作品,而在8月5日集体创作当天,龙湖区主要领导,包括这些小画家在内的中小学师生、大学生志愿者、美术培训机构的美术爱好者等200多人一起参与,拿起画笔绘制他们心目中的“城市文明”。
龙湖
30年占道商铺拆后大变身
“红桃粿是潮汕的特色小吃,在我的印象中,每次过节奶奶便会亲手制作红桃粿,所以一想到红桃粿就联想起过年过节和谐热闹、一家团圆的日子。”来自金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谢度佳告诉记者,在他的理解中,城市文明浓缩在家家户户都制作各种潮汕美食中,觉得特别温馨和睦。
与龙湖区不少中小学生首次拿起画笔在墙上绘画不同,目米已经在广州、汕头有9年的墙绘经验。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求学时,她便开始了墙绘创作,在广州留下了不少作品,5年前她回到了汕头,但发现墙绘这种艺术在汕头并不流行。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